今天是:
岳西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今日天气: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列表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 徐忠德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 2014-10-30

各位同志,上午好!按照咱们这个班的教学要求,由我给大家交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今年两会上,核心价值观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一个话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17次之多,可见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的内容很多,限于时间关系,我就以下三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第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主要内容,也就是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怎么提出来的?第二个问题,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分析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和作用;第三个问题,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讲怎么办,实践中怎么推进。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说到核心价值观,就不得不说什么是价值观?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就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事物(人、事、物)所作出的评价和看法。广义的价值观包括人生观和世界观。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趋势的日益发展,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社会上所有的价值观构成庞大的价值体系,而在这种价值体系中占主导地位、最为根本的价值观念,则构成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当代世界,许多国家对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更加重视、更加自觉。如新加坡甚至以国会法案形式确定本国的“共同价值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有力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发展。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失去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在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视角,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开始深入探讨。

一年后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的重要论断。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把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联系。这是加强广大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举措。

2011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用一个整章的篇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集中阐述。并且还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十八大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掌握了这几个关节点,我觉得也就基本了解了核心价值观的提出过程。

(二)习近平总书记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次集中阐述

当前全党上下正在集中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前面提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7次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里我把总书记对核心价值观集中论述的七次讲话给大家做一简要介绍:

1、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总书记的这篇重要讲话不仅直接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的要求,而且整篇文章对意识形态工作三个“事关”(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论述,对“两个巩固”(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阐述,对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实际上处处体现着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

2、2013年11月26日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两层意思:(1)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包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必须坚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源泉。

3、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总书记主要谈国家软实力建设,强调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

中国梦的宣传和阐释,要与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中国梦意味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4、2014年2月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总书记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出: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

5、2014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这是专门围绕核心价值观而进行的一次讲话。在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提出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和思想。

6、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习总书记着重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对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4点希望。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7、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

总书记围绕共商文艺繁荣发展大计,指出

“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总书记的有关论述思想丰富,这里只是点点题,有些思想我们在下面再展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上面已经提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以24个字为内容的“三个倡导”,也就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但当时并没有明确这24个字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2013年12月中央颁布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予以明确了,是这样说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在2014年2月12日的人民日报报眼的位置予以公布。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明了中国要到哪里去,它揭示了民族复兴的目标。富强指向经济目标,民主指向政治目标,文明指向文化目标,和谐指向社会目标,展示了人民幸福、国家昌盛、民族复兴的四大共同愿景:富强实现民富国强,民主追求政治昌明,文明彰显人类共识,和谐体现华夏精神。这些与我们党的奋斗目标是一致的。我们要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是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国家。这一价值理想鼓舞人心,满载我们对于祖国未来的美好期望。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它明确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基。自由彰显人的个性,平等呼唤公民尊严,公正提供社会良知,法治保障正当权益。全面发展以自由为基,市场经济以平等为先,政府治理以公正为要,社会秩序以法治为准。可以说,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它强调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是公民道德行为的准则。爱国体现社会公德、敬业突出职业道德、诚信彰显人伦美德、友善重在个人品德。对国家的忠诚使我们爱国,对职业的热爱使我们敬业,对家庭社会的关怀使我们诚信,善待他人使我们友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其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是每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都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作出三个层次的区分,是为了更好的阐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在社会与市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以及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那么,这样三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怎样理解其相互关系呢?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

因此,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统一体,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这一表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昭示了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的一贯主张,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共性又涵盖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既坚守国家社会的目标又张扬了人的主体性,既有深厚的传统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历史、合乎实践,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发挥出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正如中共中央所指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具体来说,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至少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基

为什么说是立国之基呢?因为民族和国家的真正强大和崛起不独有赖于经济实力的雄厚,也有赖于文化道德和精神价值的深厚强大。

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从历史上看,封建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总结出了适应自身制度形成和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观,成为维系社会运转的精神支撑。比如说,西方国家近代以来,他们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这实际上成为西方国家的立国价值观。这样一些自由、平等、博爱的观念从历史上看,它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突破封建关系的束缚,起了一个鸣锣开道的作用。

就今天而言,这样一些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也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和经济实力一样重要。所以欧美国家极力地向全世界来推广它的价值观。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我们同资本主义的较量,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较量。

国防大学有个教授叫公方斌,他通过《光明日报》的“国内动态清样”给中央领导写了个分析报告,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大国博弈已经或正在从政治博弈、利益博弈进入以核心价值观为支点的时代”。 

先看政治博弈。上世纪90年代以前,形成了以美苏两大霸主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的对峙。那个时候,国家交往看社会制度。“二战”结束后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它对外援助协作,一个基本的考量标准就是看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国家被排除之外,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则给予援助。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西方产生了“意识形态终结论”。现在,谈意识形态终结为时尚早,因为国家交往还是要关注社会制度,但已经出现弱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还是表面的变化,实际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还是很尖锐的。

再看利益博弈。国家交往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友谊。马克思主义认为,离开利益就会出丑,人们奋斗的一切都和利益有关。但是仅拿着支票到世界去援助,是树不了形象的,搞不好就是爆发户形态,重要的还是要承担国际责任。比如,我国的外援行为,要提升到 “道义”的层面,而不仅仅是一种“利益”的存在,这才像大国,这才是大国崛起的制高点。 

核心价值观博弈。德国的默克尔、法国的萨科齐打出来的旗号就是价值观外交。我国的近邻日本,国会曾经搞过一个价值观外交委员会。甚至台湾地区的领导人马英九上台的时候,讲过“与大陆主要不是主权之争,而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区别”。核心价值观的博弈凸显出来以后,对我们的挑战是很大的。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中国的价值观”已经对世界不少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系的命题已经超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成为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题中应有之意。

怎么讲是题中应有之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一再向世界表明向国际社会表明,我们走的是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那么我们就应该进一步向国际社会表明,我们这个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它的主导的价值观是什么。这样我们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可。

国外的这个政要也好、记者也好、学者也好,尽管他们对我们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各种各样的描绘。但是他们很难理解我们中国发展道路的真实的含义和精神实质。正是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我们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的就是要在总结我们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符合历史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没有这样的核心价值观,我们既不可能构筑有序有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也很难形成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文化软实力。同时,通过阐明我们的发展理念主导价值观,以及让世界在更高的层面上进一步了解中国。这是我强调的第一点,核心价值观是立国之基。

(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迫切需要。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分裂,民族就要解体。所以我们党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基础的建设问题。比如说,毛泽东同志强调说: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这显然强调的是共同思想基础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要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否则建设就不能成功。这也是强调的是共同基础的问题。江泽民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这还是强调共同思想的基础问题。胡锦涛多次指出: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两个巩固”,提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依然是强调共同思想基础的问题。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变幻。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和凝聚起来,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重要性的第二点。

(三)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端正风气的迫切需要

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困也不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思想道德领域价值观方面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方面仍然是主流,这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社会在道德领域,价值观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说在当代社会精神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的问题,依然不容乐观,尤其是耻言理想、蔑视道德、躲避崇高、拒斥传统、不要规则的社会思潮,不断地冲击、挑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耻言理想好象一谈理想觉得落后。蔑视道德、躲避崇高、拒斥传统、不要规则,实际上它也不是不要规则,它要的是“潜规则”。

我看到一个调研材料,概括了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和社会价值观方面存在的一些的主要问题,我给在座各位简要介绍一下:

第一点是对腐败现象、不道德行为、扭曲的价值观,社会公众出现了在心理上反感、行动上趋同的倾向。比如说请客、送礼、吃吃喝喝这些东西,大家是心理上反感,行动上趋同。有的人说,他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很香。如果需要,我也得这样做。

第二点是信仰缺失、理想动摇的问题比较突出。他们做的问卷调查:有17.3%的被调查者认为,周围精神空虚的人非常多,有36.2%的人认为比较多,有4.5%的人认为人不应有信仰,更有31.2%的人认为有无信仰无所谓。信仰缺失、理想动摇,一些群众就开始寻求精神家园,所以宗教迅速发展,封建迷信回潮。

第三点,诚信危机严重。无论是个人诚信,还是政府诚信、企业诚信,都有所削弱,“豆腐渣”工程、三鹿“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学历“造假门”等诚信缺失现象愈演愈烈。尤其是一些企业别说承担什么社会责任了,他连起码的企业道德都没有,都不讲,比如,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本质上是什么?本质上显示的是我们这个社会诚信的危机。因为食品,它应该讲是一个信用品,因为食品尤其是各种各样的违规添加的添加剂,你当时吃起来没有任何的反映,但是这样一些违规的添加剂,对人体的侵害,可能几年以后,十几年以后,你发了病找不到原因,所以食品应该是一个信用品。尤其是我们社会有这么一些现象,就是怀疑和不相信情绪,已经渗透到了许多国人的生活当中,似乎成了一种常态。吃饭不相信食品安全,上医院不相信医生有没有给自己多开药方,打官司不相信司法会不会保持公正等等等等。

这样一些的过度的怀疑和不相信情绪的弥漫、扩散,实际上是对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一个反映。

第四点是公平公正问题的凸现。十多年以前,大家就提出这个问题,但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过去讲分配不公啊是讲个体的。比如说同样一个大学生,他分在生产企业和分在垄断性行业,他的年收入、工资收入最多可以相差10倍,这是个体的。那么现在媒体的报道,这种差别不再是个体的,而是什么呢?行业性的,行业和行业之间的最大的差距可以差的10倍,这个距离行业的平均工资相差10倍,这是巨大的。除了收入,还有教育不公、机会不公、城乡公民待遇不公等等问题。

 第五点,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下降、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浮躁心理充斥着社会,再加上媒体一夜暴富的宣传,更加重了社会这种浮躁的心理和情绪。近些年,各种缺乏文化底蕴的娱乐节目占据了各地电视媒体的黄金时间段,出现中华大地处处“选秀”的局面。而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阅读水平明显落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而韩国国民人均阅读量约为每年11本,法国约为8.4本,日本在8.4~8.5本之间。[《中国人平均一年读书不到1本》,《深圳晚报》, 2013年5月21日,第18 版。]一些人的言论追求所谓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一些地方出现炸公交、炸机场,杀害儿童和小学生等以极端方式报复社会的事件,引起人们和整个社会的恐慌。一些社会成员似乎随时充满骄气、橫气、怨气,有的竟为争抢一个公交座位、一次排队顺序而大打出手,为自己的一次不文明言行而强词夺理。

第六点,全社会缺乏明显前进的群体性思想道德示范和引导的力量。根据道德建设的规律,道德建设是需要一个先进的群体性的思想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起一个引导和示范作用,这是道德建设的规律之一。

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这个社会它是存在这样一个群体性的思想道德对社会道德起一个引导示范的。比如说工人阶级的道德,比如说当时领导干部的道德,我们像工人老大哥学习,学习他的先进的思想道德。那么改革开放以后,这样的群体被消解了。

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大的三个群体。

第一个群体就是在社会变革当中新产生的那些社会阶层,就是我们党的十六大报告里面提的,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受聘于外企的技术管理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等,就是在社会变革当中新产生的这些社会阶层。客观地讲,他们是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大的群体。那么他们的思想道德能够对社会起一个引导和示范作用吗?要作出肯定的回答就有些底气不足。

第二个,就是知识分子阶层。这个阶层的思想道德呢?它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守望着道德良知,在那里教书育人也好,救病治人也好,埋头科研也好,遵循着职业道德。还有一部分人职业道德严重下滑在调研当中,一些老百姓就讲,现在教师的待遇是上去了,但是真正教书育人的少了。在这个群体当中还有极具少数的人已经沦落为某些既得利益者的代言人。所以这个群体知识分子这个群体他的思想道德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也没有起一个引导或者示范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受益最大的第三个群体就是我们的党政机关公务员队伍。尽管我们的工资可能不是最高的,但是,我们的一些福利住房、医疗,福利是比较高。从应然的角度讲,我们党政机关、公务员的思想道德应该对这个社会的思想道德起一个引导和示范的作用。由于我们掌握着特殊的权利,在社会当中处于特殊的地位,老百姓对我们有特殊的要求,应该起一个引导和示范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腐败案件的频发,尽管是一些少数人所为。影响很坏,整体上看,也没有对这个社会起一个引导和示范作用。所以现在的状况是全社会缺乏明显的先进的群体性的思想道德示范和引导力量。

第七点,青少年出现了严重的政治教育无效化的倾向。这里不是反对对青少年进行政治教育,而是要认真地探讨怎么样的来教育,教育的形式,就现在的教育方式来讲,我们在调研中一些中学生,包括一些大学生,对我们的政治教育是不接受的,甚至是逆反的。这样一种教育方式是使得我们的一些青少年应该具备的教育,比如说怎么样做人,道德教育,具备哪些法律知识,这些东西没有做好。所以大家都感觉到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在思想道德方面、价值观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第八点,理论与现实的反差、身教与言教的分离甚至背离,导致信任危机和人格的分裂以及双重化。一方面我们的理论强调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另一方面我们在实践当中,无论是在制度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又有着一些违背民意的做法。理论和实践形成反差。再加上我们领导、教师、家长对下属、学生、子女的这种说做不一,导致信任危机人格分裂双重化。

第九点,拜金主义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通行观念,在不断地积聚和膨胀。在现实当中,没有钱不办事,有了钱乱办事,权钱交易成了某些人坚定的信条。“一切向钱看”成为一种时尚口头禅。结果,傍大款、攀富贵、结交“富二代”、“官二代”和“土豪”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各种“炫富”、“炫豪车”、“炫名牌”现象层出不穷。“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曾成为名噪一时网络名言,还获得了相当高的支持率。有人戏言,坑、蒙、拐、骗、赌,神州大地处处有,这无不跟拜金主义的腐蚀有关。同时,“一切向钱看”的思想从经济领域泛化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市场等价交换原则被扭曲运用到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之中,造成了“潜规则”甚嚣尘上。一些党员干部叫嚣“有钱能使官推磨”,大肆买官卖官。一些人不是以助人为乐为荣,而是坚持助人要钱,在救死扶伤的关键时刻,不适时宜地提出支付金钱的要求,以此变相要挟受害者及其家属。拜金主义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催生了奢靡享乐主义。一些党员干部和暴富起来的“老板们”没有把财富变为更有价值的资源,反而浸淫在金钱和物质的过渡挥霍之中,追求人生的奢靡享乐。一些党员干部吃饕餮大餐,住高档酒店,玩遍千山万水,包养情妇美女,盛行贪图享乐、讲排场、比阔气的不良风气。一些富豪、“土豪”挥金如土,沉溺于吃、喝、嫖、赌、毒,迷恋“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甚至到处散布“白天死过去,晚上活过来”的口号。一些地方以发展经济为名,发展“性都”、“浴都”、“爱都”,助长了黄、赌、毒的盛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许多地方还处于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是,今天的中国竟成为了世界上奢侈品消费第一大国。这一现象真的值得我们好好深思。所以这样一种价值观的导向,价值观的这种扭曲是非常可怕的。

第十点,价值评价标准的颠倒和片面化。主要表现就是评价标准的唯我化、为我化、经济化、金钱化等等。缺乏科学性甚至黑白颠倒。更有甚者出现了把奉献者称之为“傻”,实干者称之为“笨”,投机者誉为“精明”,“能干”这样一些怪诞的评价。这是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评论员文章:热爱祖国被视为“假做作”;服务群众被视为“爱逞能”;崇尚科学被视为“书呆子”;辛勤劳动被视为“没本事”;团结互助被视为“冒傻气”;诚实守信被视为“老古板”;遵纪守法被视为“不开窍”;艰苦奋斗被视为“老保守”;危害祖国成了“斗士”;背离人民成了“本事”;愚昧无知成了“时尚”;好逸恶劳成了“潇洒”;成了“能耐”;见利忘义成了“聪明”;违法乱纪成了“勇敢”;骄奢淫逸成了“荣耀”。

这些是我国的社会思想道德和价值观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正是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实质上是对我国社会人和社会的这种道德领域的道德缺失,价值观扭曲的一种高度的关注和修正。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集中的回答了我们这个社会到底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推崇什么、鞭笞什么、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阐明这个问题。是整个社会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

(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迫切需要

党风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作风对整个社会风气起着一个重要的导向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对此,大思想家孔子就有一段非常形象的说法,他说:“子欲善,而民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你君子行善,有德性行善,你的百姓就行善,君子的风,君子的德就像风一样,百姓的道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边吹,草就向那边倒。非常形象地表达了统治者对社会风气的这种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就目前的状况来讲,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总体上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这个党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说,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的问题,治党不严的问题,尤其是腐败问题。大案、要案不断地查出,腐败的数额屡创新高。腐败发生,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大家会说:体制上、制度上,我们治党不严。当然有这方面的原因,那么从价值观上面来讲,根本的就是这些官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个腐败者。而是一步步滑向腐败的深渊。再根本地讲,就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对马克思主义不信任,对社会主义不信任。理想信念出了问题,所以使这些腐败的官员,一步步地滑向了腐败的深渊。所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思想观念上来讲,一个问题就是要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对国际社会我们需要对我们的发展道路发展理念,所倡导的主导价值观有一个科学的说明。对内这是我们建设共同思想基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党的建设,都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实施意见》,里面提出了不少具有针对性的措施,限于时间关系,这里我想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宣传教育。

宣传教育的措施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用这种方式又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常说,知行统一,论先后,知在先,所以宣传教育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这里的关键,我觉得不在于宣传教育这种方式本身,而在于我们怎么样去宣传教育,怎么样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

第一点,宣传教育的内容要准,要实。所谓“准”,就是要把“三个倡导”基本内容讲清楚,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传播展示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深入阐释中国梦是当代中国人民共同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形象表达,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所谓实,主要是说要有针对性。社会道德也好,价值观也好,它是分层次的。比如说对于领导干部一定要宣传崇高。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决定的,要求你的价值取向,要求我们的道德标准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不能打折扣。对于一般的群众,你就可以要求一般的道德价值取向。比如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等等。那么最基本的就是底线的道德价值观不能突破,所以宣传教育要有针对性的来做,而不能是不看对象都一个内容,一个模式,这恐怕不起效果。

第二点,宣传教育的形式要活。这个活不是指的形式上要搞花架子,而是要强调宣传教育要有感染力,形式要多种多样,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总的要求是要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做到深入浅出、情理交融。一是注意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在“微”字上下功夫。现在,网络发展、信息传播进入了一个“微时代”,要充分运用微博、微信、微视、微电影等方式,增强针对性和互动性;二是运用文艺表现形式,在以文化人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功能,推出更好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运用各种形式生动形象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运用先进典型宣传,在示范引导上下功夫。典型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年,重大典型、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的宣传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比如,中央电视台从2002年的开始的评选的“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那样的晚会,几乎每一年看晚会的人,大家都能感动地流泪,那这样的一种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方式,老百姓能够接受。要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把重大典型宣传与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宣传结合起来抓,形成群星灿烂与七星共明的先进群体结构,产生覆盖全面、远近皆宜的示范效应。四是在公益广告宣传上下功夫。《公民道德建设纲要》颁布五周年的时候,中央电视台在开始在黄金时间做公益广告,其中就有这样一个画面:一个人把香蕉皮一扔,没有扔到果品箱里,扔到了马路边上。后面一个人一踩香蕉皮,差点滑倒,这时候另外一个人就把这个香蕉皮扔到了果皮箱里边,然后旁边有一个画面,关于公德建设、功德要求的一个很精炼的几句话。这样一种方式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给人的印象非常持久。这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形式,要制作刊播一批“我们的价值观”主题公益广告作品,突出思想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增强传播力和感染力。

第三点,宣传教育的覆盖面要广。要覆盖各个领域各个层面,而不是说仅仅是针对着某一部分人,覆盖面要广。要使核心价值观象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时不有。

(二)在融入上下功夫。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可以说,融入的程度,反映着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决定着工作的进展和成效。要下力气做好融入这篇大文章,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做深入、做扎实。

1.融入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各行各业虽然领域不同、性质不同、业务不同,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致的。在实际工作中,无论是机关、学校还是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无论是生产经营领域还是社会服务领域,都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形成各方面工作与核心价值观建设同频共振、同向同行的强大正效应。各行各业要深化拓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开展行风评议,规范行业行为,彰显正确价值导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行业本领域深深扎根。

2.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收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们的有效方式。要有内涵地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开展有庄严感的典礼,如升国旗仪式、成人仪式、入党入团入队入学仪式等,同时利用重大纪念日、祭奠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开展有教育意义的纪念活动,弘扬主流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正能量。

3.融入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制定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着我国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的性质和方向,具体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又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要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结合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加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制度建设,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制度建设方面,有两种制度和机制特别重要。

第一种就是择优汰劣的选人用人制度机制。尤其是在我们的这个干部选拔当中,我们应该严格的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用人标准。选拔用人制度这不仅仅是选一个人的问题,评价一个人的问题,它实际上是一个政治导向。如果你把一个好人选择到干部队伍中,大家都会向做好人的方向努力。否则的话,如果把一个投机取巧者提拔到了干部队伍当中,那么会引导许多人去做这样一个投机取巧者。所以说选人、用人不仅仅是一个评价标准,评价一个人的问题,它是一个政治导向问题。

第二种就是赏罚分明地激励制度和机制。赏罚分明是治党、治国、治军、治政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和要求。如果赏罚不分明,该赏的没有得到奖赏,该处罚的没有得到严厉的处罚,会严重的挫伤人们的积极性,大家都会变的向落后者看齐。所以我觉得,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它有一个价值理念在里面,什么呢?就是要在我们的制度设计当中,要保证好人不能吃亏,老实人不能吃亏,讲道德、守规则的人不能吃亏。那么对一些恶者,丑恶的现象要严惩不怠。

我认为西方社会把一些重要的道德规范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也就是把一些重要道德规范法律化。比如说见义勇为,这种现象在我们社会当中,有些人见死不救我们只能是进行一些道德上的谴责,而西方呢他有严格的法律制定规定。如果一个人,在路边出现了那种见死不救的状况,那这个人犯了病或者什么受了伤,截一辆车不停,截一辆车不停的状况,让路边的摄像镜头拍下来,由于你见死不救,造成了严重后果,在西方的法律当中,你这个驾驶员是要判刑的。半年到一年不等。比如对酒驾,管了好多年,效果不大,但近一年两的时间,非常见效。喝酒的人都自觉地不敢驾驶了,为什么呢?因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说要有赏罚分明的激励制度和机制。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道德教育实践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源泉。

1.抓好孝敬教育。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孝亲敬老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基因。要大力弘扬孝道,培养人们的孝心、爱心,引导人们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念长辈的关爱之情,养成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敬老助老的良好品质。家风是无言的教育,家教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的培育和传承,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傅雷的家书家信,都堪称当时家风家教的典范。要适应现代社会家庭组织、家庭结构的深刻变化,加强以孝亲敬老为基础的家风家教建设,把中华孝道和敬老之风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2.抓好诚信教育。诚实守信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的有害思想观念,导致一些人信用意识淡薄,社会信任感下降,诚信缺失、造假欺诈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问题。要广泛开展诚信教育,精心组织诚信创建活动,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讲诚实、重信用、守承诺,引导人们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真诚做人、守信做事。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大力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把诚信作为管理的重要原则,推动有关部门和机构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治理,建立“红黑榜”发布制度,褒扬诚信、惩戒失信,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3.抓好勤劳节俭教育。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精神需求和实际需要。懒惰和浪费损失的不仅仅是物质成果,更严重的是损毁了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和人的道德情操。要广泛宣传中华民族吃苦耐劳、戒奢克俭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中华民族勤劳节俭的崇高品格。开展全民性的节粮、节水、节电、节约钱物等活动,特别要突出节粮节水的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各级各类学校、各个单位抓起,从每个家庭抓起,努力营造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社会氛围。

(四)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社会公众人物引领带动作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认为有两个群体特别关键。一个群体是我们的青少年,如果说加强食品安全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物质食粮的问题,那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关系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精神食粮的问题。所以说这个群体很关键,因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发展的方向,走什么样的道路,主要是依靠我们的未来下一代,他们的思想观念。

再有一个群体就是我们的领导干部。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党员干部在弘扬先进思想道德上作出表率、见诸行动,就是重要的导向和最有说服力的教育。如果我们的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模范践行核心价值观,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就不困难了。破解中国的一切难题,关键在于党,关键在于我们党的领导干部。而且在这两个群体当中,既使是青少年是一个关键的群体,那么从根上来讲,影响青少年的谁啊?还是我们的领导干部,青少年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这种认同,取决于什么?取决于对他的教育的教师、家长、社会的影响。那么谁影响教师、家长呢?领导干部影响教师、家长。所以现在大家说对于青少年的教育非常难,出现了一种5+2=0的状况。怎么5+2=0呢?学校的5天教育加上2天的社会影响最后的教育等于0。所以从根上来讲,还是取决于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抓作风建设,坚持领导带头、党员干部带头,自上而下、以上率下,带动整个社会出现新的气象。这深刻启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抓好党员干部这个重点,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引领带动作用。

  • 上一篇:创新基层检察院党建工作探析
  • 下一篇:解读十八大新党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