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岳西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今日天气: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 列表
党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的目标
作者: 胡应苗     文章来源: 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 2014-10-30

                                                                                                                                                                                                                                                                                                                                                                                                                                                                                                                                                                                                                                                                                                                                                                                                                                                                                                                                                                                                                                                                                                                                                                                                                                                                                                                                                                                                                                                                                                                                                                                                                                                                                                                                                                                                                                                                        

大家好,今天很高兴,也很荣幸和大家就“党的最高理想现阶段的目标”这一课题进行一下学习交流。

理想是对美好未来的理性构想,共产党人的理想,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共产主义美好未来的科学构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目标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今天,在座的各位都是积极要求入党的同志,借此机会讲三个问题:

一、党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党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和现实目标是什么?也就是党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的目标的科学内涵

二、党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的目标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谈谈大家如何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一、党的最高理想和现阶段的目标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通过的党章和报告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员干部必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报告坚信:“只要我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章和报告这几句话让我们明白三个问题:一是告诉了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二是告诉我们党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和共同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用一个更为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两个一百年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党的十八大所确立的“两个一百年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现实目标。  

那么,什么是共产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什么是中国梦呢?下面我和大家谈谈这三个问题:

(一)共产主义的科学内涵

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的。 共产主义不是人们的主观臆想,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科学的理论根基和实践根基。

1、从理论根基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发展及其相互斗争过程的分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即“两个必然”理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必然”理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批判性和革命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统一。可以说,全部马克思主义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两个必然”的结论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的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得以成立的最核心的原理。

“两个必然”理论是《共产党宣言》中最重要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基石。它既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基本思想,也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进行科学分析后的结论。 

为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会代替资本主义呢?

首先,这是由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人类历史总是由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取代业已呈现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的现存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总是由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发展的。封建社会取代了奴隶社会,而更为高级的资本主义社会又取代了封建社会。这一历史的辩证过程正在继续演进。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包含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一直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且无法克服。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必将被适合新生产力发展的更高级的社会制度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

最后,马克思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进步作用正在逐步减退,必将成为生产力的进一步障碍。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资本主义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了。

两个必然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是我们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依据和真理之源。

2、从实践根基看,共产主义不仅是指一种思想体系,一种社会制度,还是一种社会运动。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从广义上讲,共产主义学说就是马克思主义,即科学共产主义,或称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党从一开始到现在,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党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时代,还是在社会主义时代,都为整个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所指导。从这点看,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在我党存在并发挥引领作用已有着90多年的历史了,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动摇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是动摇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思想基础;放弃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就等于否定了党的过去,就等于抛弃了马克思主义旗帜,改变了党的性质。

从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来看,共产主义社会是由两个阶段组成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或高级阶段是共产主义。我国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在社会形态上是归属于共产主义的。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作了这样的概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描述出共产主义社会有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不断涌流,社会产品极大丰富,达到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

第二,社会成员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劳动者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者。

第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社会成员将尽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劳动和工作,社会将根据每个成员的实际生活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消除了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存在着的某些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

第四,彻底消灭了阶级差别和重大社会差别。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也将消除。

第五,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劳动已经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劳动者都具有高度的科学知识、广泛的专业知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在体力智力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共产主义新人。

第六,国家消亡。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物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以上这些特征,尽管只是描绘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大致轮廓,但它已经向我们表明: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高层次的必然体现,是人类社会共同渴望和无限向往的美好未来。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理论依据和真理之源。

共产主义作为一种实际社会运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目标、有步骤的现实运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这个现实运动由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组成,包括马克思主义诞生、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建设,直到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过程。这个社会运动过程是渐次行进的、长期的、曲折的,但总趋势是前进的,前途是光明的。在我国,共产主义社会运动经历了共产主义的传播、共产主义政党即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等阶段,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惨命运,使全国人民迈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过上了小康生活,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坚持和发展了共产主义。我们今天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从事的每项工作,都是与这个运动紧密相连的,都是这个运动的一部分及其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实践。虽然实现共产主义还需要一个很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早已存在于我国现实社会运动之中,无数先烈、先进人物为革命、为建设、为改革而英勇献身,就是为共产主义而牺牲,这是一个不争的基本事实,也是我们共产党人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践根基和现身说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表现,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有90多年的积淀和基础,已成功坚持和发展了30多年,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上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一系列丰富的内涵组成,包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这些基本内涵是我们党在建党以来、建国以来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基础上,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党的十八大系统总结了这些基本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括为三方面基本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就是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在实践基础上的有机统一。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七大、十八大作出了明确界定。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界定,勾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轮廓,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前提、基本依据、运行机制、基本目标。

其实,要让大家把握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应在上述界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以升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质,可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现代化之路

依据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三步的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现代化是全方位的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的全面发展,都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而创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和归宿,也指向中国的现代化。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现代化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市场经济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破解了社会主义资源配置方式这一最大难题。以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囿于意识形态的束缚,将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简单等同起来,认为资本主义使用的东西,社会主义不能引入,将市场经济这一人类资源配置方式的创造弃而不用、避而不谈。邓小平经过冷静观察和思考,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传统的思想束缚,为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资源配置方式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市场经济之路,借助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方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这是中国对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协调发展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蕴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位”的总体布局理念,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是“五位”的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追求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同步,通过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和现实,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终目的。再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标之一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尽管目前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收入差距、贫富悬殊,但这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力求避免出现的现象和力求解决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之路

在不少西方学者、政要、媒体看来,西方的道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唯一道路,西方的今天就是世界的明天,高估西方道路的世界意义和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适用性。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崛起,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开始改变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看法,一定程度上承认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曾经鼓吹“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2009年初接受日本记者专访时坦承:“客观事实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不是历史进化的终点,随着中国的崛起,所谓‘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人类思想宝库需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英国的马丁·雅克在《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也说:“中国绝对不会走上西方民主化的道路,只会选择一条不同于西方世界的发展模式;中国的崛起将改变的不仅仅是世界经济格局,还将彻底动摇我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这说明,中国道路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同。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道路。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当代中国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成功实践的理论结晶。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觉醒,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这30多年,是接力探索、不断开拓前进的30多年。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开山之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这个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是这个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和深刻阐述民族复兴中国梦这重要战略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内涵回想这30多年,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实现了新的历史性飞跃,推动着实践创新发展,创造了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面对一系列严峻挑战和重大困难,我们都成功应对、化危为机、开创新局,根本就在于有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之不易、弥足珍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凝结着改革开放前30年我们党实践探索的心血和成果。新中国60多年,大致包括前后两个30年,本质上都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前30年历经坎坷,出现过这样那样的失误,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严重错误,但顽强、艰辛探索的成果极其宝贵。我们取得了各方面建设的巨大成就,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十分重要的认识,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正是有前30年打下的厚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座大厦才有了稳固的根基;正是因为前30年提供了重要理论准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破茧而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凝结着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历程。一部中国近代史,是寻找民族复兴出路的历史,也是探求救亡图存真理的历史。在经历各种尝试、失败之后,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武器,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启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民族解放和振兴的征程。这个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我们党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这也为我们实现第二次飞跃,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本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近代以来的持续探索和积累,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巨大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凝结着500年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孜孜追寻和执着探求。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可以说是一部气势恢宏、跌宕起伏的交响乐。尽管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从未止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部交响乐的重要乐章,传承了社会主义的科学思想真谛,汲取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并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进行了新的创造,成就了中国道路,写出了新的理论篇章。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制度设计建立在对我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上,建立在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的结合和统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体现人民民主本质的国家根本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体现政党民主、国家民主、社会民主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在上述制度基础上的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构成了民主与法制相统一的具体制度。这一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伟大成就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

3、中国的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党的十八大所确立的“两个一百年目标”,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作为全国人民总的现实任务目标,是对党的十二大以来逐步确立的“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形象表述,是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通俗表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近期目标的简洁概括,是一种易于为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的说法。

何为中国梦?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中国梦的具体内容,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6天之后,2013年3月23日,习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进一步指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就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他说: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是说,中国梦熔铸了国家追求、民族向往和人民期盼,凝聚了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每个中国人的梦。

深刻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我们可以从五个维度来把握:

一是命题的维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之所以成为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是因为中国梦的提出,是一个新命题、新范畴、新概念。这个新命题、新范畴、新概念对我们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对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进行了老百姓喜爱、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表达和表述。不仅如此,它还对这一系列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统摄和提升,进行高度概括、高度提炼、高度整合,将其聚焦、归结、叠加、落实到“中国梦”三个字上,这就成为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一大亮点和聚焦点。

中国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大众特色。说它具有中国特色,是因为它如同我们用“小康社会”、“大同世界”来描述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一样,蕴含了中国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元素。说它具有时代特色,是因为它符合当代世界的潮流。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以各自的“梦”来确定本国的奋斗目标、来提振人心。中国梦无疑是世界各国梦想中具有自己特定内涵和极强吸引力的一个。说它具有大众特色,是因为它的形式和内容都十分大众化。它不仅在表达方式上群众爱听,而且在表述内容上更与中国社会的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中国梦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高度历史担当和使命追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党和国家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

二是历史的维度: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和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和期盼,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中国梦这一重大命题时,引用了“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对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所经历的寻梦、追梦、圆梦奋斗历程和现实状况进行了生动地叙述和描绘。这就给我们认识和了解中国梦提供了深邃的历史眼光。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可以映照现实、折射未来,看历史就会看清现在、看到前途。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为人类文明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自鸦片战争170多年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革命建设改革历史的一个主题。中国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它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当代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

三是本质的维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梦的本质和基本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他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中国梦的本质规定和丰富内涵,阐释了国家、民族、个人三者在实现中国梦中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里他讲的都是人民群众一个个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个人的梦想。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在当今改革开放放飞梦想的时代,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都有可能,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是中国梦的创造者、追求者、享有者。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群众造福和带来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宏大的事业、艰巨的任务,不是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的梦想,而是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追求;中国梦的实现,不是成就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而将造福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因此,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国梦的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中国梦的提出,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更是体现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光芒。

四是实践的维度:实现中国梦要坚持和遵循“三个必须”

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在何方?精神支撑是什么?力量源泉在哪里?这是必须明确和解决的重大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三个“必须”,把道路、精神、力量契合到一起,成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遵循。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前提和基本条件,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和路径选择。历史事实表明,道路决定命运。没有正确的道路,再美好的愿景、再伟大的梦想,都不能实现。中国的历史文化、历史命运、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人民必须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梦想。我们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无数事实证明,封闭僵化的老路是一条死路,改旗易帜的邪路是一条绝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是一条光明的、通向未来的新路,代表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征程上,我们要大胆探索,不断实践,继续奋力开拓和走好这条路。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持。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实现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要强大起来,而且在精神上也要强大起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振兴之魂,就是我们国家的强国之魄。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力量源泉和根基血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党克服各种困难、战胜风险挑战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每一个中国人都具有追求梦想的权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人民大众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世界的维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中国梦给邻国、给世界会带来什么?如何看待中国梦与世界其他各国人民梦想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交往的多种场合多次宣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中国梦是奉献世界的梦。在韩国、在东南亚、在中亚、在俄罗斯、在非洲、在拉美、在欧洲、在美国,他一再重申这一重要理念。2013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不可能顺利发展。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不是威胁,是和平不是动荡,是进步不是倒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是传递友谊的正能量。

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中国梦与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是相连的,也是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梦想相通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办好中国的事情,实现国家的发展和稳定,本身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同时,中国坚持合作共赢,与中国交往的各国都会从中受益。而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二、党的最高理想、共同理想和现实目标的关系

党的理想信念历来是分层次的,基本上分为远大理想、共同理想和现实目标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理想信念,既相互独立,不能混淆,又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1、我们党是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统一论者

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作为最高纲领,始终不变;共同理想是党根据一定时期的实际所确定的基本纲领,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在现阶段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众所周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党的最高纲领和最高目标,现阶段只能是为共产党人和少数先进分子所理解和信仰,不可能为绝大多数人民所坚信,但共产党人应该想方设法使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就需要结合实际,在坚持远大理想基本方向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有针对性选择那些近期能够付诸实践并能够解决人民群众当前突出问题的内容作为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我们党在90多年的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就是这样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变成一个个具体的、深受中国人民拥护的、能解决中国人民当前紧迫问题的共同理想,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等等。这一个个共同理想,成为我们党在特定时期团结引领人民的旗帜,为实现这一个个共同理想而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了我们党带领广大人民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特定历史阶段。

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关联,互为条件。远大理想为共同理想的制定和实现指明前进方向,而实现共同理想则是实现远大理想的必要准备条件,共同理想的树立和逐步实现,为坚定远大理想提供了阶梯和基础。没有远大理想,共同理想就会失去灵魂、偏离正确的方向;没有共同理想,远大理想就难以落地生根。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把党的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割裂和对立起来。

  • 上一篇:发展党员所需材料清单
  • 下一篇:关于基层检察院党建工作方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