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转型的历史进程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总体小康成为现实,经济总量进入世界前列,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中国奇迹”、“中国速度”、“中国道路”等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深刻转型,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难度明显加大。于是,各种揣测和议论也时有出现。
全新的形势向每一位国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如何看待国家的发展成就、看待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如何看待现实的国情、看待民族的未来?也就是说,如何培育认识和处理当今国际国内各种问题的健康心态?
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课题。
解决好这个课题,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正确行动,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健康的国民心态什么时候都需要,在社会深刻转型、蓬勃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为什么要培育健康国民心态
何谓国民心态?简单地说,国民心态就是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面对重大事件或者突发事件时所普遍呈现的认识倾向、心理倾向、情感倾向。国民心态直接影响国民的言语和行动、影响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影响国际社会对该国国家形象、国民形象的认知和判断。健康的国民心态,是促进个人、社会、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心理基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有利于促进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心态决定其精神状态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心态健康,就能正确认识自我,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辩证看待成败得失,勇敢面对困难挫折,始终保持积极向上、敬业乐群的精神状态。这样,个人的幸福指数就高,就更容易干出成绩、实现发展。反之,就很容易迷失自我、误解他人,就可能在成败得失之间陷入苦恼,在困难挫折面前灰心丧气。这样,个人的幸福指数就低,就容易丧失发展进步的信心和动力。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健康心态对于个人幸福和全面发展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国民心态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对社会存在包括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人作为社会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其心态如何直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健康的国民心态使人们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自觉投身到事业和生活中,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不健康的国民心态则使人意志消沉、精力分散、行为偏激,无法积极主动地干事创业,从而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阻滞作用。而且,国民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民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培育健康国民心态,可以有效提高国民心理素质,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风气,增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有利于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当今时代,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我国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日趋增多的交往、交流、合作中,每一位国民都自觉不自觉地充当着国家形象大使的角色,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整体国民的形象;国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常常会被放大和上升到国家层面,在经意不经意间影响国家形象。国民的言行是否得当,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心态是否健康。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国民形象和国家形象,使我国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健康国民心态,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其内涵。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深刻分析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作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要树立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新观念;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紧密联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作出《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要着力消除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对人们精神生活的消极影响;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根据经济社会的新发展新变化,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三个“六中全会”是三个重要的里程碑,表明我们党对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认识在不断深化,为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近年来,中央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央还先后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推动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这为培育健康国民心态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当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综合来看,自尊自信、理性科学、务实进取、开放宽容等是不可或缺的几个方面。
第一,自尊自信。
自尊自信首先表现为一种自我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即以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为自豪和骄傲,对同胞和自己的能力抱有信心,对国家、民族及自身的前途充满希望。有了自尊,我们才能做到自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了自信,我们才能具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和从容,不管形势如何复杂多变,不管在前进道路上遇到多少艰难险阻,都始终抱定必胜的信心,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决不停止奋进的脚步。
自近代以来,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自尊与自信过。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两种与此相对立的国民心态:自卑与自大。自卑一般表现为经常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极端表现则是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妄自菲薄,甚至鼓吹历史虚无主义、贬损民族传统文化。自大一般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盲目抬高本民族文化,片面夸大自己的成绩与优势,极端表现则是极端民族主义。坚持自尊自信,必须克服自卑与自大。
第二,理性科学。
一个有前途的国家或民族,必定是崇尚理性和科学的。所谓理性和科学,就是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独立思考和科学实践来探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而不盲从外在权威和各种教条;强调尊重科学,自觉维护法律和制度的尊严,而不为迷信和习惯势力所左右。理性科学的国民心态,表现为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独立的判断能力,不唯上、不唯书、不人云亦云;按科学规律办事,按规章制度办事;以客观、冷静、严谨的态度面对自我和外部世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与理性科学的心态相对立的是非理性、非科学的心态,即盲目、轻信、主观臆断、意气用事。其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跟风从众,即习惯于跟着别人走、随着流俗走,不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很少有自己的独立判断。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在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上的“一窝蜂”、“随大溜”现象,都与这种心态有关。二是感情冲动,即分析和处理问题时,不是站在客观冷静的立场上,而是让情绪占据了主导地位,感情用事,言语冲动,行为过激。近年来,有的人在反映利益诉求、面对矛盾纠纷时,在处理有关涉外问题时,都曾经出现过以情感代替理智、因小事影响大局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培育健康国民心态,迫切需要弘扬理性科学精神,倡导深入思考和独立判断,强化规则意识、程序意识。
第三,务实进取。
一个国家或民族要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既仰望星空,保持高远的理想;又脚踏实地,弘扬实干的作风。这反映在国民心态上,就是要务实进取。所谓务实,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努力使主观符合客观;二是注重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真抓实干、不尚空谈;三是保持低调,坚持“敏于事而讷于言”,不图虚名、不事张扬。所谓进取,就是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不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灰心丧气、止步不前,而是始终保持忧患意识,保持积极上进、顽强拼搏的姿态,奋发有为、自强不息。
培育务实进取的国民心态,需要着力克服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炫富斗富、小富即安等不健康心态。急功近利,就是目光短浅、心浮气躁,片面追求速度和眼前效益,不肯沉下心去打基础、谋长远,甚至企求少劳多获、不劳而获。贪大求全,就是脱离实际、不顾需要,一味追求规模和档次,不计成本和耗费。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的心态,会导致大量的短视、短期行为,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大损害。炫富斗富,就是缺乏正确的财富观和消费观,讲排场、比阔气,一掷千金、铺张浪费,甚至暴殄天物、为富不仁。炫富斗富的心态,既不符合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也有悖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小富即安,就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现了初步富裕,就沾沾自喜、不思进取,看不到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愿意为更高的目标而奋斗。小富即安的心态,影响人的潜能发挥,销蚀事业发展的动力,是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背离的。
第四,开放宽容。
开放宽容,就是打破封闭、走出自我,眼界宽广、胸怀博大,积极学习借鉴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平和看待成败得失,冷静对待他人的正面与负面评价。开放宽容蕴含着爱心与友善,即以真诚友爱为纽带,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良好关系。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开放宽容还意味着能够正确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善于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当今时代,国民只有保持开放宽容的心态,敞开胸怀拥抱世界,认真倾听世界的声音,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自己,赢得世界的认同,进而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快速发展举世瞩目,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其中有叫好、惊叹,也有质疑、诘难。如何对待这些声音,直接考验国民心态。在这个问题上,正确的心态就是开放宽容——保持静心、虚心和耐心,广泛听取不同方面的声音,去伪存真、求同存异。开放宽容不是丧失原则和立场,不是一味妥协和退让,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冷静对待褒奖和赞美,坚决回击诋毁和攻击,充分吸纳善意批评和合理建议,耐心纠正片面认识和模糊印象。在这个基础上,坚持取长补短,促进互利共赢,与世界各国一起共享发展机遇,共同应对各种挑战,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开放宽容的心态,同样适用于我们处理国内的各种关系。在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以及社会意识等日益多样化的情况下,保持开放宽容的心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前影响我国国民心态的主要因素
历史发展的规律表明:健康的国民心态有其生成的基础,不健康的国民心态也有其滋长的土壤。这种基础和土壤,包括历史文化传统、经济社会现实、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认真梳理和把握当前影响我国国民心态的各种因素,更好坚持和弘扬积极因素,努力克服和改造消极因素,对于培育健康国民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不但在物质和文化发展水平上长期居于世界前列,而且形成了宝贵的民族精神,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大同思想,等等。自尊自信、理性科学、务实进取、开放宽容等健康的国民心态,大都可以从中找到历史根源。然而,长期的农耕文化和封建专制所造成的封闭保守、自私狭隘、盲从迷信等,对国民心态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特别是近代以来,封闭落后的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蹂躏,四分五裂、一穷二白的国情以及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历史事件,一方面大大激发了整个民族精诚团结、救亡图存、奋力追赶世界潮流的斗志和进取精神,另一方面也在一些国民心中留下自卑畏葸或盲目排外的阴影。可以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全盘西化”等观念,就是自卑畏葸心态的表现;而极端民族主义等思想,则是盲目排外心态的反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摆脱压迫和奴役,让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精神焕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大幅改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所有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自尊心、自信心,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这是现阶段我国国民心态的主流。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改革不断深化、社会深刻转型的过程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显露出来。部分国民对此一时难以适应,导致心理失衡,并滋长了浮躁冒进、急功近利、贪大求全、极端偏激等不健康心态。
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的迅猛发展给国民心态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使其呈现出复杂性、多变性、扩散性等特点。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我们进入了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人们表达各种观点和主张的自由度、开放度、便利度以及快捷性、即时性、互动性大大增强;使个人或一部分人的观点、情绪、心态等很容易通过网络集合、放大、扩散开来,影响整个国民心态。这种情况蕴含着积极的方面,可以为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提供有效的途径和平台,如在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期间,许多网友自发地将签名档改成了“一颗红心”,大大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但是,一些体现不健康心态的网上言论也容易被催化和放大,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并传导到现实生活中,如在近年来的一些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以及涉外事件中,网络言论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网络已成为新的时代条件下影响和塑造国民心态不容忽视的一种强大力量。
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伴随着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的面貌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但是,与日益增强的“硬实力”相比,同空前深刻的社会转型相适应,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进一步培育健康国民心态。
把握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着力点
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以强大的“硬实力”为基础,又需要营造良好的“软环境”;既需要增强紧迫感、积极行动起来,又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既需要党委、政府充分发挥作用,又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健康国民心态的形成,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蓬勃发展,取决于我国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持续提升,取决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各种矛盾与问题的妥善解决。因此,培育健康国民心态,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同时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经济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富裕安康,培育健康国民心态才有坚实的基础。
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重要前提。社会公正则国民心态平和、心理平衡;社会不公则往往导致国民心态失衡、心气不顺。培育健康国民心态,需要把推动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将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建立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不断缩小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和贫富差距,让国民能够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平等地获取发展机会。
注重加强教育引导。健康的国民心态不会自发形成,它与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紧密相连。因此,培育健康国民心态,需要切实加强教育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在这方面,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都肩负重要责任、具有不同优势,应各负其责、各扬其长,努力把健康国民心态的培育贯穿和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纳入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整个过程、各个方面。在开展教育引导的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传统方式,单纯依靠灌输,而应不断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如充分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开展相关主题活动或创建活动,充分发挥重点人群、社会公众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等等。
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当今时代,媒体对社会舆论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媒体的报道和节目无不体现和蕴涵着一定的价值导向,无不对国民心态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在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系统工程中,媒体的作用不可替代。这就要求各类媒体遵守规范、加强自律,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坚持客观、真实、全面、公正的报道原则,引导国民以健康的心态认识和对待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决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迎合部分受众的心理而渲染和炒作一些极端、非理性的“雷人”、“雷语”,或进行纯粹的情感宣泄。
始终坚持从我做起。国民心态是由国民的个人心态集合而成的。健康国民心态的培育,最终要落实到每一位国民的思想和行动中。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切实加强修养,不断提高境界,真正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正确看待各种历史问题,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在实践中磨练和完善自己,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努力消除那些不符合健康国民心态的观念和做法。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目标远大而美好,我们的使命神圣而光荣。同时,在未来前进的征途上,我们必然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困难和风险,面对更多来自各方面的揣测和评议、要求和呼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每一位国民以坚定的信念、扎实的作风攻坚克难,以宽广的胸襟、健康的心态经受考验,真正做到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更大发展、创造新的辉煌,不断谱写美好生活新篇章,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资料来源:中心组学习(第42期)